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智能生活:科技催化金融“蝶变”

2019-08-12 15:5813210

“恭喜您,抓到了!”不一会儿,网点员工便把造型可爱的玩偶“班客”送到《金融时报》记者手中。这是建行5G+智能银行之一的清华园支行打造的远程“抓娃娃”游戏。除此之外,在这家7月初面世的银行网点中,借助AR、VR、互动雷达、5G、人工智能等技术展示各种新奇好用的服务功能,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如为客户提供无感支付服务的无人驾驶汽车体验,微型、可移动、无需触屏即可使用的金融服务“太空舱”,业内首个仿真机器人迎宾员“小龙女”……

金融科技所能提供的炫目体验,在银行业探索科技建设的初期是难以想象的。1974年,中国人民银行引入60/61型电子计算机,开始从事联机业务处理和批处理。彼时,金融科技的功用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手工处理的工作进行电子化。

伴随着新中国70年发展进程,时至今日,金融科技所释放的能量早已远远超出了萌芽期的那些简单设想。不仅仅是都市银行网点中最新智能生活的前沿体验,金融科技早已融入到银行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田间地头助力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在为小微民企送来普惠甘露的实践里,“高大上”的金融科技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的空缺;在提升银行风险防范能力、赋能消费金融等多项关键业务的进程中,金融科技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和银行科技建设的进一步提速,金融科技的无限想象力势必再度提升,传统银行的边界将不断被突破,金融“蝶变”的美好前景更加可期。

智能化背后的沧海桑田

“上世纪80年代刚来银行工作的时候,我们搞计算机的都属于边缘部门,人也很少。现在不一样啦,信息技术部门几乎每年都在扩编,对银行而言也越来越重要。”一位较早曾就职于某国有大银行信息技术部门、现任职某城商行信息技术部门的高管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从人工到自动化、电子化,再到网络化,最终到当下的智能化,70年来,银行的科技建设步伐不断提速。

1957年至1975年,计算机在我国银行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采用批处理方式进行后台业务的核对和监督。最先引进的是操作复杂、处理速度慢、功能比较单一的电磁式计算机。而1974年引进的60/61电子数字计算机,操作方便,灵活性较大,配置有操作系统和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随后一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点任务的通知》。

1978年,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银行业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行广州分行、青岛分行,人行陕西省分行等纷纷酝酿引进意大利A-4、日本理光-8等国外先进的电子记账机进行试点,这些设备能够自动记账、计息和打印账页。

1979年,中国银行史上的第一台计算机IBM3032在中国银行(香港)启用。这还不是我们用于文字处理等日常工作的电脑,而是我国金融史上第一台实现后台系统的服务器。

1980年,我国金融业首次成套引进11套M150中型计算机系统。这也揭开了我国银行业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序幕。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5年,银行电子化首次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1987年至1988年,IBM将SAFE核心业务系统引入中国,使银行金融科技建设再度登上新台阶。当时,符合中国国情的SAFEII第一版在工行网点大量上线,中行的 SAFEII上线几乎与工行同步,而建行的SAFE应用在随后两年也上线。

当时,在多数银行业务还依靠手工操作的业务模式下,我国银行业几乎没见过真正的银行核心应用是什么,透过SAFEII,银行才有了对系统的认识,也开启了信息科技的发展之路。

在随后的30年间,我国银行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及金钱用于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化程度一直走在各行各业前面。银行的信息系统架构经历了电子化、区域互联、数据大集中几个阶段,2010年以后,各行开始尝试向互联网+数据驱动转型。

“以前领工资可费劲儿了!要在银行里排好长的队,存钱和取钱还要分开排,我们都不大愿意去。”快要退休的黄女士回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刚工作时的情形时说。而到了去年7月,随着农行西藏自治区分行最后一批114个手工作业营业网点完成电子化联网,中国银行业彻底告别手工记账时代。如今,黄女士回忆的故事已成为历史,作为一个注脚见证着70年来我国银行业走向智能化这一历程背后的沧海桑田。

迭代升级的“银行加速度”

想要购买珠宝首饰,在生活馆可以AR试戴,让购物选择更精准;想要休闲放松,在生活馆可以体验拉花咖啡,品味醇香;想要规划家庭财富,在生活馆可以与全球专家连线,获得专业服务……在中行近期开设的5G智能+生活馆里,客户不仅可以得到贴心的金融服务,更可以收获便捷的生活体验。

对于23年前的消费者而言,“弄潮儿”是自助银行。当年,中行在上海开设了国内首家自助银行——延安西路支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助银行的升级版以更为迅猛的速度不断迭代。

2013年底,建行推出全国首家智慧银行。当时,消费者可以通过远程银行VTM,在远程柜员的视频协助下自助办理开户、电子银行签约、充值缴费等各项业务。从那以后,“自助、智能、智慧”的体验,逐渐成为各行服务的标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机具出现在各地的银行网点。

去年4月,建行“无人银行”在上海开业。而到了近期,多家银行的“5G银行”在北京、上海等地与广大消费者见面。如此迅速的更新换代,与银行业对金融科技建设的重视密不可分。

“5G+智能银行的顶层技术平台,是建设银行的‘新一核心系统’。这一系统是运用现代科技为银行业务更换的‘新引擎’,更是建行打造的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加快形成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数据价值创造力。”建行副行长章更生在该行的“5G+智能银行”启动大会上表示。

各种类型的智能银行,只是银行金融科技建设的一个缩影。在科技像洪流般推动着一切向数字化奔跑的当下,银行业的科技建设速度有目共睹,各银行在近年来争相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就是一个标志。2015年,兴业银行设立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随后的2016年,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入局;而在去年,建行和民生银行也设立了科技子公司;今年,工银科技在雄安成立。北京银行则抢到了城商行设立科技子公司的“头彩”。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公司治理机制、市场化机制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是要加快市场化脚步,形成鼓励创新的文化,实现对市场需求敏捷反应,产品创新快速迭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表示。

多方位打造未来银行

“我们借助大数据技术创新推出的‘扶贫电子眼’,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与行内数据匹配,并结合接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企业在建行的合作情况,指定专门客户经理提供精准服务,使产业扶贫更加精准。”建行福建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说。截至3月底,“扶贫电子眼”系统已向建行福建省分行辖内推送扶贫信息600余条,精准延伸服务产业扶贫企业27户,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161人。

一说起金融科技,大家通常都会联想到前沿体验、大都市、高新产业等时代潮流词汇。但事实上,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巨变已深入到我们最为牵挂的田间地头;70年伟大进程结出的金融科技硕果,正为各行各业百姓所共享。

借助金融科技,银行服务涉农、小微、民企等传统金融薄弱环节的效率和质量均得到极大提升。“你们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关部门要请第三方进行评估,切实可行要向全国复制推广。”在今年的首次考察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了解到该行推出“惠懂你”APP,基于交易结算、纳税记录等大数据评估企业信用,实现全程在线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无需再付担保、评估、“过桥”周转等附加费用,可以显著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

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建行去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6310.17亿元,较上年增加2125.15亿元,增幅达 50.78%;值得一提的是,风控能力也显著提升,据介绍,建行新发生的普惠金融不良率不到0.4%。可以预期的是,随着金融科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未来银行服务普惠领域将更加“得心应手”。

与此同时,对快速发展的最新科技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让未来银行的到来迅速提前。以当前被业界广泛关注的物联网技术为例,中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马龙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的不断延伸和拓展,尤其是IPv6和5G加速推进等重大利好,物联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将进一步推动金融行业服务转型升级,提升金融业整体运转效率。

马龙表示,物联网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必将催生更广泛的业务模式及应用场景创新,开拓金融行业新的竞争蓝海,推动全行业应用的进步,在落实国家战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满足多元化需求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从业务、技术、人才、市场、法律等各方面做好准备,满足物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