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民航局实施的充电宝新规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自6月28日起,所有没有3C标识、3C标识模糊或被召回的充电宝均被禁止携带上国内航班。这一规定导致许多旅客在安检时不得不遗弃不符合标准的充电宝,而这些被遗弃的充电宝的去向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还有买家通过电话联系卖家进行询价和订货。这些无3C认证的充电宝通过逐级分销,最终流向了线上二手平台、线下地摊以及县城、村镇的手机店等渠道。记者尝试向几家机场询问其处理被拦截充电宝的方式,以及合作的电池回收企业名称,但均未得到明确答复,充电宝的最终去向因此变得扑朔迷离。
一家位于广东东莞的电池回收企业业务经理透露,与机场方面的合作往往依赖于私人关系。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只要价格合适,就能与机场达成协议,处理这些被拦截的充电宝。这一说法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于充电宝去向的疑虑。
今年以来,飞机上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起火冒烟的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于航空安全的担忧。近期,多个知名充电宝品牌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而召回了多批次产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撤销或暂停了多个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的3C认证。这一系列事件无疑加剧了公众对于充电宝安全性的关注。
面对充电宝新规的实施和公众对于安全性的担忧,如何有效管理和回收被拦截的充电宝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尽管机场方面表示会对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进行合理处置,但具体的处理方式仍然不够透明,公众对于充电宝去向的疑虑仍未得到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