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传来重大突破: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机构,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核心技术难题。该团队开发的阴离子调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界面接触问题,为全固态电池的实用化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上发表,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关键进展。
固态电池被视为新能源领域的“终极方案”,其核心优势在于安全性与能量密度的双重提升。传统液态锂电池依赖易燃的液态电解质,存在热失控风险,且能量密度难以突破300Wh/kg。而全固态电池通过替换为固态电解质,彻底消除了电解液泄漏和爆燃隐患。2024年,重庆太蓝新能源研发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通过200℃热箱测试和针刺实验,安全性远超传统电池。同时,其能量密度达720Wh/kg,是当前高端三元锂电池的2.4倍,续航轻松突破1500公里。
从产业链来看,固态电池的突破覆盖上游材料、中游设备到下游应用的全链条。上游材料中,固态电解质和锂金属负极是关键。硫化物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高,成为动力电池的主流路线,赣锋锂业已实现百吨级硫化锂量产;氧化物电解质则因稳定性好,更适合储能领域。锂金属负极的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的10倍,赣锋锂业生产的3微米超薄锂带已用于电池制造。中游设备方面,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企业已交付全固态电池整线,适配多种电解质路线。下游应用中,新能源车、低空经济和储能成为首批突破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计划2027年推出续航1200公里的固态电池车型;欣界能源的锂金属固态电池已用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续航翻倍。
市场规模方面,固态电池正迎来爆发期。2023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仅10亿元,预计2030年将飙升至200亿元,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500亿元,出货量达614.1GWh。这一增长背后,是固态电池对锂需求的激增。全固态电池用锂量是传统锂电池的2.4倍,2030年固态电池对锂的总需求将达55.2万吨LCE,占全球碳酸锂需求的5%。技术路线上,短期(2025-2027年)以半固态电池为主,中期(2027-2030年)全固态电池规模化,硫化物主导动力电池,氧化物主导储能;长期(2030年后)锂金属负极全面普及,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竞争格局中,中国已形成全链条优势。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产能占比约35%,2030年将超50%。专利方面,2016-2019年全球固态电池专利增长率45%,中国企业占比超40%,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专利数量稳居全球前十。不过,锂枝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备工艺离规模化还有距离,锂资源供应不稳定可能推高成本。日本丰田、松下在硫化物路线上有先发优势,国际竞争仍需警惕。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固态电池的落地进度值得关注。2027年是关键节点,宁德时代、赣锋锂业配套的车型若如期上市,重点看“15分钟快充+1200公里续航”是否落地,以及价格是否比传统车型高3万元以内。产业链龙头中,材料端看赣锋锂业(硫化锂+锂金属负极),设备端看先导智能(整线解决方案),电芯端看宁德时代(自生成负极技术)。成本方面,目前固态电池成本是传统锂电池的2-3倍,2030年有望降至1.2倍,届时才会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