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近日现身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开业仪式,这一举动因他长期驻新加坡办公而备受关注。作为互联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张一鸣的每次公开亮相都会引发市场对字节跳动战略动向的猜测。但此次他的身份并非企业家,而是以教育捐赠人的角色,与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创始人俞勇教授共同启动了一项酝酿九年的教育创新项目。
知春创新中心聚焦于16至18岁在数学、物理、计算机及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天赋的青少年,采用五年制"小而精"培养模式,每年仅招收30名学员。这种模式与197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形成鲜明对比又暗含呼应——中科大少年班同样针对超常少年,培养出包括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在内的多位AI领域领军人物。日本媒体曾评价中科大少年班为中国AI人才的"黄埔军校",其成功经验为当前AI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参照。
全球AI人才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财富》杂志数据显示,具备AI技术突破能力的顶尖专家不足千人,主要集中于OpenAI、谷歌等科技巨头。红杉资本合伙人大卫·卡恩指出,AI发展重心已从算力竞争转向人才竞争。在中国市场,训练前沿AI大模型的千万美元成本中,顶尖研究员的人力成本与硬件投入几乎持平,企业"抢人"难度与日俱增。
知春创新中心的培养体系呈现三大特色:其一,前两年实施跨学科通识教育,夯实数理基础,这种模式与AI的交叉学科特性高度契合;其二,推行"一生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细分领域早期深耕;其三,大二学生即可进入国家级实验室参与前沿课题,这种早期科研训练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特殊价值。该中心还设立"智能计算英才班""人形机器人英才班"等交叉学科项目,紧跟技术发展趋势。
张一鸣在开业现场强调,中心目标不是培养"技术熟练工",而是塑造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实践精神和韧性的创新者。这一理念源于他对行业痛点的深刻观察:许多技术人才在标准化考核中表现优异,却缺乏应对AI领域不确定性的创新能力。这种反思与俞勇教授2002年创办ACM班时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当时俞勇就发现,传统教育过度聚焦硬知识传授,忽视沟通、协作等软实力培养。
该中心的教育创新具有显著产业导向。除俞勇领衔外,还邀请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博士、美国独角兽企业Databricks早期员工康南茜担任导师。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双导师制":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提供真实产业场景的实践课题。字节跳动等合作企业为学员提供实习机会,使培养过程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这种模式既避免应试化倾向,又确保技术训练的前沿性。
项目筹备可追溯至2016年。当时今日头条处于快速扩张期,张一鸣注意到核心算法团队中多位骨干毕业于上海交大ACM班。通过拜访俞勇教授和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他深入了解到精准培养模式对技术人才成长的关键作用。2024年的再次交流中,张一鸣提出共建创新机构的设想,灵感部分来自美国欧林工学院——这所每年仅招80人的精英院校,通过项目制学习培养出堪比麻省理工、斯坦福的毕业生。
当前,杭州已在中小学全面推广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年安排不少于10课时。这种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反映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尽管张一鸣刻意淡化企业色彩,但知春创新中心与字节跳动的深度关联不言而喻。在全球AI竞赛中,这种"提前布局"的人才战略,或将为科技企业构建新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