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卫浴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一款能通过排泄物分析健康数据的智能马桶,正在科技圈与家居行业引发激烈讨论。全球卫浴巨头科勒推出的Dekoda智能马桶,以599美元的定价和“健康数据管家”的定位,既被视为行业创新标杆,也因实用性争议陷入舆论漩涡。
这款搭载AI摄像头与微型传感器的产品,试图重构人们对马桶的认知。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马桶内壁的微型摄像头捕捉排泄物形态,结合隐藏式传感器检测的水分含量、密度等物理参数,以及光谱模块识别的血液等异常成分,最终通过云端AI生成健康报告。为消除隐私顾虑,产品采用端到端加密传输,并配备蓝牙指纹认证的遥控器,用户需通过生物识别才能查看数据。
技术层面,Dekoda构建了完整的“采集-分析-反馈”闭环。当用户就座时,环境光调节系统自动优化拍摄条件,确保摄像头能清晰记录排泄物的颜色、质地等特征。这些数据与传感器采集的物理指标同步传输至手机应用,经算法处理后生成包含肠道健康、水分状态等维度的分析报告。磁吸充电底座的设计则解决了潮湿环境下的充电难题。
然而,这款“黑科技”产品自发布起就面临定位争议。除硬件成本外,用户需订阅科勒健康服务才能解锁完整功能,实际支出远超普通智能马桶。医疗专家指出,其基于视觉识别与基础成分检测的技术路径存在局限性——仅凭排泄物外观无法替代专业医疗检测,更难以实现肠道疾病的早期筛查。例如,消化道出血的血液可能因消化过程变色,或因水流稀释导致检测失效,最终仍需依赖肠镜等医学手段确诊。
消费者对功能的质疑更为直接。在社交媒体评论区,不少人认为通过观察尿液颜色即可判断水分状态,无需额外支付高价。对于便血检测功能,医生提醒其无法定位出血部位或判断病因,定期体检仍是更可靠的健康管理方式。尽管如此,部分科技爱好者仍愿意为“智能家居场景延伸”支付溢价,这种分歧折射出智能健康硬件行业的普遍困境:如何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用户真实需求。
科勒的跨界尝试并非偶然,而是其150年创新基因的延续。1873年,创始人约翰·迈克·科勒将铸铁马槽改造为搪瓷浴缸,开创了卫浴产品的新纪元。此后,家族第二代传人引入流水线生产,推动产品从奢侈品走向大众市场。第三代掌门人小赫伯特·科勒提出的“不依赖旧观点”理念,至今镌刻在总部大厅,成为品牌战略的核心指引。
进入智能家居时代,科勒持续探索科技与卫浴的结合。从自动感应水龙头到语音控制马桶,其创新始终围绕提升使用体验。而Dekoda的推出,标志着品牌从“设备供应商”向“健康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尝试。相比此前产品,Dekoda首次涉足健康管理领域,试图通过持续的数据监测,为用户提供长期的健康建议。
这款产品的市场前景仍存变数。根据规划,Dekoda将于2025年10月起在北美、欧洲上市,2026年进入亚太市场。其竞争对手早已布局类似领域——2022年,法国企业Withings推出的尿液分析仪,已能通过马桶模块检测蛋白质、葡萄糖等指标。面对激烈竞争,科勒需证明其技术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而非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智能卫浴行业的核心命题在此次争议中愈发清晰:当技术堆砌遭遇实用性拷问,企业该如何平衡创新与需求?科勒的尝试或许只是开始,但其所引发的讨论,正推动整个行业重新思考——智能卫浴的未来,究竟应聚焦于“炫技”还是“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