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气凝胶:电车安全“缓冲带”,延缓火势守护生命防线

2025-10-31 20:4912950

近日,比亚迪公布了一项名为“聚酰亚胺气凝胶”的专利技术,引发了业界对气凝胶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的广泛讨论。该专利指出,通过优化添加剂与制备工艺,可在常压条件下制备出结构更稳定的气凝胶,其隔热与绝缘性能显著提升,适合作为电池或电控系统的隔热材料。

气凝胶并非新兴材料,但比亚迪此次技术突破仍受到关注。尽管多家车企已将其应用于电池包隔热层,比亚迪此前却较少采用,此次专利公布后,部分观点认为这可能仅是技术储备,实际应用效果仍需验证。与此同时,关于气凝胶的实际价值,市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气凝胶是电池安全的“关键防线”。他们以特斯拉等未大规模使用气凝胶的车型为例,主张气凝胶的缺失会降低电池安全性,甚至提出“无气凝胶不购车”的极端观点。他们强调,气凝胶的用量与布局方式直接影响隔热效果,用量不足则等同于未使用。

反对者则质疑气凝胶的实际作用。他们指出,在电池热失控场景下,气凝胶仅能短暂延缓火势蔓延,无法从根本上阻止燃烧。例如,三元锂电池热失控时局部温度可达1000-1200℃,而主流二氧化硅气凝胶在长期高温下性能会大幅下降,仅能支撑10-30分钟。这类观点认为,电池安全应更依赖电芯技术改进或结构设计优化,而非依赖气凝胶。

气凝胶的隔热原理源于其多孔纳米结构。这种材料通过固定空气分子减少热对流,常温热导率低至0.012-0.02 W/(m·K),接近空气隔热能力的两倍。同时,其密度仅为空气的1/6,几乎不增加车辆重量,符合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目前,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将其应用于麒麟电池,通过在电芯侧面、水冷板及电池包壳体等位置铺设气凝胶,构建多层隔热体系。

然而,实际应用中气凝胶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尽管部分车企宣称“0自燃”,但电车起火事件仍时有发生。某车企电池研发人员透露,气凝胶的作用类似于“防火墙”,可争取逃生时间,但无法彻底消除热失控风险。例如,在三元锂电池热失控场景中,气凝胶的防护时间有限,最终仍需依赖电芯材料与结构设计的突破。

气凝胶的性能差异也直接影响其应用效果。以通用汽车第一代奥特能平台为例,其采用NASA供应商阿斯彭的气凝胶,铺设面积达11.188平方米,短期内可耐受1400℃高温,防护时间延长至50分钟。但后续迭代中,为降低成本,该平台改用磷酸铁锂电池并替换为复合陶瓷材料,后者在1000℃下可持续两周,且成本下降30%。这一调整引发了对气凝胶技术路线的进一步争议。

当前,电池安全领域形成两条技术路径:一是三元锂电池搭配气凝胶,追求高性能与安全平衡;二是磷酸铁锂电池放弃气凝胶,通过材料稳定性与低成本实现安全目标。然而,磷酸铁锂与气凝胶的组合是否具备更大优势,仍需更多实验数据支撑。

尽管争议不断,气凝胶的技术潜力仍被看好。随着产能提升,普通二氧化硅气凝胶价格有望降至180元/平方米,为全电池包应用创造条件。同时,国内企业在气凝胶专利领域的全球占比已达57%,未来或通过材料改性突破现有性能瓶颈。不过,电池安全的核心仍在于电芯材料与电解液的创新,气凝胶仅是安全体系中的一环。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比亚迪布局多电池路线,全固态电池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2030年前大规模应用
比亚迪布局多电池路线,全固态电池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2030年前大规模应用

0评论2025-10-312439

从初创到大家庭!第三代豪越L焕新登场,多元座舱解锁家庭出行新体验
从初创到大家庭!第三代豪越L焕新登场,多元座舱解锁家庭出行新体验

0评论2025-10-311473

全新极狐阿尔法T5携城区NOA与增程版登场,10.98万起开启智能出行新体验
全新极狐阿尔法T5携城区NOA与增程版登场,10.98万起开启智能出行新体验

0评论2025-10-302165

英伟达等四方合作推L4自动驾驶,奔驰S级或开启后排“躺平”出行新时代
英伟达等四方合作推L4自动驾驶,奔驰S级或开启后排“躺平”出行新时代

0评论2025-10-30740

穿越周期的餐饮“长生者”: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初心铸就传奇
穿越周期的餐饮“长生者”:以不变应万变,坚守初心铸就传奇

0评论2025-10-30658

中核集团磁约束核聚变能量导出技术获进展,为聚变堆工程化应用筑牢根基
中核集团磁约束核聚变能量导出技术获进展,为聚变堆工程化应用筑牢根基

0评论2025-10-15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