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科技行业聚焦苹果下一代创新方向时,摩根士丹利最新研究报告将目光投向机器人领域,认为具身智能技术可能成为苹果市值突破的关键引擎。这家华尔街投行测算显示,机器人业务最高可为苹果当前股价贡献65美元溢价,相当于整体估值提升25%。
分析师团队构建的财务模型显示,在保守情景下,若苹果2040年占据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9%份额,仅家用机器人细分领域就能创造598亿美元年收入,配合商用市场贡献的732亿美元,总规模可达1330亿美元。这相当于当前苹果年营收的三分之一,对应每股价值22美元。更激进的预测指出,若能复制智能手机时代的22%市占率,相关收入将接近3000亿美元,每股价值飙升至64美元。
支撑这些预测的是摩根士丹利对万亿级市场的判断。报告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40年突破1.2万亿美元,2050年进一步膨胀至4.7万亿美元,远超当前智能手机市场体量。这种增长预期下,即便在4%市占率的最低情景中,苹果仍能获得580亿美元收入,对应每股价值6美元。
苹果的竞争优势在报告中得到系统梳理。其垂直整合的生态系统覆盖芯片研发、硬件制造到软件服务的全链条,这种能力在机器人领域转化为独特的用户体验优势。超过23亿台活跃设备构成的物联网网络,配合14亿iPhone用户基数,不仅形成庞大的潜在市场,更构建起无可替代的数据采集体系。特别是Apple Vision Pro设备与EgoDex数据集的组合,为机器人视觉训练提供了海量真实场景数据。
在制造环节,苹果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Daisy回收机器人等项目得到验证,与富士康的深度合作则为量产奠定基础。即便已终止的"泰坦计划"自动驾驶项目,其积累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仍可迁移至机器人导航系统。这些技术积淀与制造经验,构成苹果挑战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先行者的核心壁垒。
组织架构的调整释放出明确信号。苹果将机器人部门从AI团队划转至硬件工程体系,由硬件主管John Ternus直接领导,这种变动被解读为从技术研发向产品落地的战略转向。配套动作包括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7%,机器学习工程师招聘岗位增加29%,以及2025年以来密集发布的运动规划、AR数据采集等12篇学术论文。
产品路线图逐渐清晰。据供应链消息,苹果正在开发搭载M5芯片的桌面机器人,计划2027年通过比亚迪代工量产。这款设备将整合家庭安防、娱乐控制与通讯功能,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的新入口。更远期的规划涉及商用机械臂和移动机器人,这些产品可能采用"硬件+服务"模式,通过AI订阅、iCloud存储扩容、AppleCare+延保等增值服务实现持续盈利。
在软件层面,苹果计划将Vision Pro的视觉数据优势转化为机器人训练资源。其开发的视觉-语言-行为(VLA)模型,可通过软件授权模式向工业机器人制造商输出技术方案。这种从消费级到工业级的跨领域布局,正在重塑市场对苹果创新能力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