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热爱户外探险的游客而言,在偏远山区遭遇手机无信号的尴尬场景并不陌生。当掏出手机想与外界分享美景或紧急求助时,屏幕上刺眼的“无服务”提示总让人无奈。不过,这种状况即将迎来改变——苹果公司正加速推进iPhone卫星通信功能的全面升级,计划将这项原本仅用于紧急救援的技术拓展至日常通信场景。
苹果的卫星通信布局始于十年前,当时公司曾设想用卫星网络替代地面基站,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通信服务。受限于技术成熟度,这一宏大愿景被拆解为分阶段目标。三年前iPhone 14首次搭载卫星紧急求救功能,去年又通过系统更新支持无网环境下的iMessage文本传输。今年新发布的Apple Watch Ultra 3更将卫星通信能力延伸至可穿戴设备领域,逐步构建起多设备协同的通信生态。
根据供应链消息,苹果内部正在开发多项突破性功能:开放卫星通信API接口允许第三方应用接入、在苹果地图中集成卫星导航服务、支持图片传输的增强版iMessage,以及突破使用场景限制的“无感连接”技术。最引人注目的是明年iPhone将搭载的5G非地面网络(NTN)硬件,这项技术可使地面基站通过卫星中继扩大覆盖范围,为偏远地区提供基础网络支持。
在卫星服务供应商选择上,苹果当前合作伙伴Globalstar面临设备老化问题。这家拥有24颗低轨卫星的企业虽能满足基础需求,但难以支撑高速数据传输等进阶功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SpaceX旗下的Starlink,其正在部署的第三代蜂窝网络卫星计划通过频段适配技术实现与智能手机的直接通信,这项技术若能成熟,将彻底改变卫星通信的使用方式。
苹果与Starlink之间曾有过短暂交集。在iPhone 14研发阶段,马斯克曾提议由SpaceX独家提供卫星服务,但苹果最终选择与Globalstar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随着Starlink加速布局移动通信领域,这种合作关系面临重新评估。近期日本KDDI和加拿大Rogers运营商宣布,将为特定型号Apple Watch提供Starlink付费短信服务,这被视为双方潜在合作的试探性举措。
手机厂商对卫星通信的探索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摩托罗拉主导的“铱星计划”虽因成本过高和地面网络竞争而失败,但其技术理念深刻影响了后续发展。当前华为等国产手机厂商已实现卫星通话和图片传输功能,在通信能力上领先苹果。不过苹果通过系统级整合和生态构建,正在开辟差异化竞争路径——将基础卫星服务作为免费功能提供,进阶服务则通过第三方运营商实现,这种模式既规避了运营商监管风险,又保持了用户体验的连贯性。
在常规通信场景下,手机厂商也在探索补充方案。国产手机普遍搭载的“无网通信”功能,通过蓝牙直连或设备接力实现近距离信息传输,有效解决了地下车库、密集楼宇等弱信号区域的通信难题。苹果2018年曾计划推出类似“对讲机”功能,后因基带芯片切换搁置。随着自研C系列基带芯片的量产,这项功能有望在下一代设备中回归,与卫星通信形成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