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近期在产品策略上做出重大调整,其主打超薄轻量化设计的iPhone Air系列遭遇生产停滞。据供应链消息,主要代工厂富士康已大幅削减该机型产能,目前仅维持少量生产线用于收尾工作,预计11月底前将全面停产。另一家组装商立讯精密也已于10月底完成最后一批订单交付。
市场研究机构CIRP数据显示,iPhone Air上市后市场表现远低于预期。截至今年9月,该机型在苹果整体手机销量中占比仅3%,不仅低于同期iPhone 17 Pro(9%)和Pro Max(12%)的份额,甚至不及前代被停产的iPhone mini在生命周期早期的5%-6%占比。这标志着苹果第二次在中小屏轻量化机型上遭遇挫折。
业内分析认为,iPhone Air市场遇冷主要源于三大因素:首先,为追求极致轻薄设计,产品在续航和性能方面做出明显妥协;其次,定价策略失误,售价接近旗舰机型却缺乏相应配置支撑;第三,目标消费群体被性能更强的Pro系列和性价比更高的标准版机型分流。该机型在苹果秋季发布会上的曝光度不足,与主系列产品差异化不够显著,也导致消费者认知度偏低。
受此影响,苹果已对下一代iPhone Air(内部代号"V62")的开发计划进行重大调整。原定于2026年秋季与iPhone 18系列同步推出的升级版机型,现已从产品路线图中暂时撤下。不过苹果并未完全放弃该系列,而是正在重新设计硬件方案,重点提升影像能力。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考虑为下一代机型增加第二颗后置摄像头,以弥补现款单摄设计在长焦和景深拍摄方面的不足。
当前iPhone Air仅配备单主摄镜头,在成像表现上明显落后于同价位竞品。若能成功实现双摄设计且不显著增加机身厚度和重量,将有望改善消费者对"轻旗舰不够全能"的印象。苹果开发团队正在测试多种轻量化双摄模组方案,试图在保持便携性的同时提升拍照体验。
iPhone Air的定位初衷是在高端Pro系列和标准版之间开辟"轻旗舰"细分市场,主打超薄机身、轻量化结构和简化相机模组。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些差异化特点未能转化为足够购买动力。此次调整不仅意味着停产,更反映苹果对产品战略的重新思考——通过增强功能完整性,让iPhone Air系列在未来定位介于标准版与Pro系列之间。
供应链企业已感受到此次调整带来的冲击。为iPhone Air提供机壳、屏幕和相机模组的蓝思科技、舜宇光学等供应商,正面临短期产能调整和订单缩减的压力。这种影响可能延伸至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指出,苹果此次战略收缩可能预示其未来将更聚焦旗舰机型和折叠屏领域。该机构认为,Air系列的尝试表明苹果仍在探索后智能手机时代的产品定义方向。虽然尚未正式宣布该系列命运,但富士康的停产决定已基本确定其短期内将退出市场。
有分析认为,这并非完全失败,而是苹果对市场信号的快速响应。目前苹果正加速推进iPhone 18 Ultra折叠屏版和A19仿生芯片的研发,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具备AI原生功能的新系列产品线。若下一代iPhone Air能成功整合双摄系统与轻量化设计,可能成为苹果重启"轻旗舰"计划的关键转折点,但其能否通过更全面的功能配置重新赢得市场认可,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