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引发全球关注的星际天体——3I/亚特拉斯彗星(3I/ATLAS),正以独特的轨迹穿越太阳系。这颗被确认为人类观测到的第三个星际访客,因其非同寻常的起源与特征,在科学界与公众领域掀起热议。美国宇航局(NASA)与多数天文学家强调,现有观测数据均支持自然现象解释,但关于其可能为外星文明产物的猜测仍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
这颗彗星于2025年7月由NASA资助的智利亚特拉斯望远镜首次捕捉到,其命名中的“3I”标志着它来自太阳系外。与常规绕日运行的彗星不同,3I/亚特拉斯以每秒约61公里的速度从银河系深处飞掠而来,预计明年初将离开太阳系邻近区域。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林托特指出:“这可能是人类已知最古老的彗星之一,其年龄或超70亿年,早于太阳系形成前20亿年。”
关于彗星的起源,科学家推测它诞生于某个遥远恒星系统的形成初期,在星际空间中漂泊数十亿年后抵达太阳系。它从人马座方向进入视野,而该星座恰是银河系中心所在。十月时,彗星短暂隐匿于太阳背后,这一现象被部分阴谋论者解读为“刻意隐藏”,但实际多个探测器持续追踪其轨迹,地面望远镜也已重新捕获信号。
引发争议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彗星的非重力加速度现象。随着接近太阳,其升温过程中释放的气体与尘埃形成推进力,导致速度超出单纯重力作用预期。哈佛大学教授阿维·洛布提出“技术性火箭引擎”假说,认为可能是外星飞船的推进系统在运作,此观点迅速在媒体与社交平台引发“外星母舰”的狂想。然而,多数彗星专家指出,这种加速度完全符合“气体释放”的自然规律——固态冰转化为气体时喷射的微粒,足以产生类似推进效果。
化学成分分析进一步加剧了争议。望远镜观测到彗星富含二氧化碳与金属镍,后者因常见于人类航天器而成为“外星制造”论的依据。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播客中戏称,若太空船全由镍构成,“足以摧毁一个大陆”。然而,镍并非外星专属——2019年发现的星际彗星“2I/Borisov”同样含有该元素。科学家推测,镍的丰度可能反映彗星形成时的环境,或因长期星际辐射改变了表面化学性质。
目前,3I/亚特拉斯彗星正逐渐远离太阳,将于12月19日抵达距地球约2.7亿公里处。全球多个天文台计划进行最后观测,业余爱好者也可用8英寸望远镜一窥其貌。林托特提醒,人类至今仅发现三颗星际彗星,对这类天体的认知仍极有限:“银河系中可能存在数以亿计的同类,但目前样本量太小,无法判断其特殊性。”随着维拉·鲁宾天文台等新一代设备投入使用,科学家期待未来十年能揭开更多星际访客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