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驾驶领域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浪潮,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发布智能驾驶普及战略,并透露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和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时间表。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也引发了全民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关注与期待。
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安全问题。3月份发生的小米SU7高速公路碰撞事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起事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业内人士指出,部分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技术时,使用了“L2+”、“准L3”、“零接管”、“脱手驾驶”等模糊表述,导致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产生偏差,误以为智能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从而忽视了驾驶过程中的安全责任。
为了规范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监管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近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这一会议不仅明确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边界,更以“安全第一”为行业树立了新的价值导向。
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智能驾驶产业也逐渐告别了“技术狂飙”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了“安全可验证、责任可追溯”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更加趋于理性,车企在推广智能驾驶技术时,更加注重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占有率。
然而,夸大宣传的代价是巨大的。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指出,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公共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部分驾驶人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误以为可以放松警惕,甚至进行玩手机、睡觉等危险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破解智能驾驶安全困局,监管、企业与消费者需要协同努力,共同重构智能驾驶行业生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企业应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T40429-2021等相关规定,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功能命名、表述方式与宣传内容,推动形成“技术进步与责任落实并重”的健康发展生态。同时,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提醒广大驾驶人,在使用智能驾驶技术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正确操作智能驾驶功能,确保行车安全。
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企业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规范智能驾驶市场。例如,鸿蒙智行针对近期频繁发生的智能驾驶安全事故,发布了一份全民出行安全倡议,倡导驾驶人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确保安全使用智能驾驶技术。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也有助于增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和接受度。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安全治理的深度也在向技术底层延伸。工信部近日发布的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首次提出了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誉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一新国标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之,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监管、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智能驾驶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提升交通出行效率、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