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北影节论坛热议: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文?

2025-04-22 14:497340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产业论坛上,中国电影界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围绕“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尹鸿、黄建新、薛晓路、王晓晖及颜丙燕等业界精英,针对创作生态、技术革新及市场破局等关键议题,分享了独到见解,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思路。

论坛上,薛晓路副主席以女性导演群体为例,阐述了女性创作者在电影领域中的持续突破。她提到,诸如秦海璐的《我经过风暴》和文晏的《想飞的女孩》等作品,通过聚焦社会议题,展现了女性视角的独特魅力,为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薛晓路强调,女性创作者以细腻的观察和表达,不断拓展电影的叙事边界。

王晓晖首席内容官则着重讨论了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年人才是电影产业的未来,平台将投入专项基金,支持短片创作者向长片转型,并通过融媒体策略扩大其影响力,构建一个涵盖孵化、创作、传播的全周期人才培养体系。

在技术革新方面,黄建新主席分享了AI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与影响。他指出,AI已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创作伙伴,显著提高了制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机会。然而,黄建新也强调,尽管AI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它无法替代导演与演员在现场的情感碰撞,人文价值仍然是电影的核心。

颜丙燕演员则从演员的角度,提出了真诚是抵御技术异化的关键。她认为,创作者在追求题材创新的同时,必须保持与内心的深度对话,以确保作品的真诚与深度。黄建新进一步提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分为时代情绪共鸣和跨时代经典两类,他呼吁构建一个多元共生的创作生态。

面对短视频和游戏产业的冲击,黄建新抛出了电影时长是否仍然必要的疑问。他指出,现代城市观众的闲暇时间有限,传统观影的时间成本成为了一个挑战。王晓晖则提出了“微短剧+电影”的策略,以满足观众对碎片化内容的需求,同时坚守电影作为生命意义载体的独特价值。

在全球化议题上,论坛强调了文化共情的重要性。嘉宾们认为,融合东方美学与普世价值的叙事方式,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展示了中国电影跨越文化壁垒的潜力。他们建议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与内容深度结合,推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

整场论坛不仅梳理了中国电影在技术赋能、创作提质和市场扩容方面的挑战与机遇,更展现了中国电影界以开放和创新为驱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这场思想碰撞为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