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增程动力技术悄然崛起,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技术新星。曾几何时,众多车企坚定不移地宣称要走纯电动路线,然而近年来,面对市场现实,它们纷纷转向增程动力,这一转变从高速增长的市场销量中得到了有力印证。曾经被视为“落后技术”的增程动力,凭借其超长的续航里程和快速的补能能力,已成为市场上的主流技术。
随着增程车型的不断增加,一个显著的趋势正在显现:增程车型的电池容量正在大幅扩大,技术路径逐渐从“小电池+大增程器”转变为“大电池+小增程器”。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车辆的续航能力,也刷新了消费者对增程车型的认知。
近期,智己汽车发布了“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搭载了宁德时代66kWh的“超级骁遥MAX电池”,CLTC纯电续航里程超过450km,这一电池容量甚至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的62.5kWh。与此同时,别克也推出了“真龙”增程系统,其40.2kWh的奥特能电池包提供了302km的纯电续航。这些举措表明,传统合资车企也开始追捧长续航增程技术。
回顾增程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120公里纯电续航提升至200公里耗时数年,而从200公里迈向400公里却仅用了短短一两年时间。电池包容量也从十几度电迅速增加至五六十度电,这样的迭代速度令人惊叹。然而,这一变化也引发了行业内的不同声音。
一方面,有人认为长续航可以减少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利于日常纯电通勤,并带来更好的纯电驾驶体验。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电池包的增大将推高车辆成本,增加车重,导致能耗上升和综合损耗增大。从技术原理上看,扩大增程动力车型的续航可以通过加大油箱或电池包来实现,但这两种方式都未将提升增程效率作为技术的核心。
近年来,市场上主流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经济观察报对市面上生命周期较长的增程车型进行了梳理,发现2021年销售的增程车型如理想ONE、赛力斯SF5、岚图FREE的纯电续航分别为145km、150km和123km,电池包容量平均约为36.17kWh。而到了2025年,这些车型的电池包容量平均已达到45.47kWh,增长近20%。
不仅增程车型,插混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也在不断增加。例如,比亚迪宋PLUS的纯电续航从2021年的110km增长至2023年的150km,电池包容量也相应增加。哈弗枭龙、魏牌蓝山等车型同样在纯电续航和电池包容量上实现了显著提升。
目前,市面上的增程车型几乎都是中高端的中大型车,这些车型正是推动电池包容量不断增大的主要力量。多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趋势:电池成本的下降为车企提供了经济基础;快充桩的普及为长续航车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用户需求是推动增程车纯电续航竞赛的主要因素;政策导向也促使车企更愿意做大电池包。
然而,随着增程车型电池容量的不断增大,其对用户的影响也逐渐显现。购车成本的上升首当其冲,即便电池价格下降,但增加的成本仍然不少。更重的电池包导致纯电模式下电耗增加,馈电状态下发动机油耗不降反升。同时,大容量电池车型对充电设施的要求也更高,而当前充电设施尚难以满足快速充电的需求。
对于增程技术的未来发展走向,行业内存在多种观点。有人认为插混、增程都是过渡性的技术方案,随着动力电池技术和补能网络的成熟,纯电车将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但也有人认为,增混车型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单独类别的可能,其体量将越来越庞大。就车企态度来看,几乎所有中国车企(除长城汽车和蔚来外)都布局了增程车型。
关于增程车型电池包是否应该做大,目前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增程汽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电池,最终是纯电。但也有人认为,无论哪种技术方案,只要市场能存在就是合理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