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7月份的销量数据再次令人瞩目,达到了34.4万辆,占据了13.6%的市场份额,稳坐新能源车销量榜首。尽管小米、鸿蒙智行、特斯拉等品牌的销量不及比亚迪,但在纯电动车领域,它们的市场定位与比亚迪截然不同。比亚迪的销量主要依赖于10万元以下及10-20万元市场,而特斯拉等品牌则早已在20万元以上市场站稳脚跟。
这一现象引发了思考:为何高端纯电动车消费者更倾向于新势力品牌?通过对7月纯电动车销量TOP20的梳理,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特点。比亚迪在销量榜上占据六席,且全部集中在10万元以下及10-15万元价格区间。同样,吉利、长安等传统自主品牌上榜的车型也多为入门级,如吉利星愿,虽然单月销量超过3.8万辆,领先优势明显,但定位为一款售价不超过10万元的小型车。
这些新势力品牌之所以能在高端市场取得成功,得益于产品创新、服务体验、营销策略等多方面的优势。它们从一开始就定位为“科技产品”,通过智能化等手段与传统车企拉开差距。当消费者深度体验过这些品牌的智能化后,往往会觉得传统车企的产品落后一个时代。新势力品牌在心智营销上也颇具一套,而传统车企则更注重实用性。然而,在高端市场,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实用性。
面对纯电动车市场空间小、利润薄的现状,不少品牌开始转向增程市场。数据显示,在20万元以上价格带,增程电动车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且价格越高,增程车越受欢迎。以6月数据为例,在20-50万元区段内,增程车在30-40万元和40-50万元价格区间内的市场份额均超过纯电动车,显示出增程电动车在高端化方面的潜力和利润空间。
理想、问界等品牌在增程市场具有先发优势,但市场潜力尚未完全挖掘。近期,工信部公布了多款增程新车,包括广汽埃安i60、别克至境L7等。大众ID. ERA、广汽丰田全新汉兰达和赛那增程版等传统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也开始投入增程战场。小米汽车也被曝出第三款车型为增程式SUV,进一步提升了增程市场的热度。
自主品牌在纯电动车领域冲高受阻,除了自身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等问题外,还与整个纯电动车品类在30万元以上市场中的占比较低有关。在更高价格段,消费者对增程车的接受度更高,因此成为部分车企的新战场。无论是发力纯电还是增程,高端化都将是自主品牌未来较长时间内的主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