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市场监管总局正就“虚假营销认定方法”展开研讨,未来或对汽车行业存在的夸大、虚假宣传现象进行专项整治。这一动向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新型营销手段不断涌现,现有法律框架下的认定标准亟待完善,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现行法律体系下,虚假营销行为的判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然而,随着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业态兴起,部分企业通过模糊表述、选择性披露数据等方式规避监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频发。行业专家指出,现有条款对新型营销场景的覆盖存在滞后性,亟需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认定细则。
今年9月,工信部联合五部门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印发的《通知》,整治重点聚焦三大领域:其一,严查对汽车性能、动力电池参数、销售数据等关键信息的虚假宣传,包括夸大续航里程、虚构销量排名等行为;其二,规范企业与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合作,禁止操纵账号发布不实测评内容,或通过捏造数据、选择性披露信息等方式制造虚假榜单;其三,整治利用行业展会、论坛等场合制造营销噱头的行为,特别是通过炒作争议话题引发舆论关注,对行业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监管部门此次行动凸显了对汽车营销乱象的整治决心。数据显示,近三年涉及汽车虚假宣传的投诉量年均增长超30%,其中新能源领域成为重灾区。部分企业通过“理想化测试条件”“模糊技术参数”等手段误导消费者,甚至出现同一车型在不同宣传场景下性能数据差异显著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统一的虚假营销认定标准,不仅有助于规范企业行为,也能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更清晰的法律依据。
据参与研讨的专家透露,新规或将引入“实质性影响”判定原则,即重点考察宣传内容是否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误导,而非单纯依据技术参数偏差程度。针对网络传播特性,监管部门计划加强对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渠道的监测,要求企业完整保留营销素材原始记录,以备溯源核查。这些措施若能落地,将显著提升对虚假营销行为的打击精度。



